太多历史题材改编剧,无底线摧毁国人文化三观-高娱传媒 

明星代言推荐

更多>>

明星演出推荐

更多>>

娱乐新闻热点

娱乐资讯

当前位置:明星经纪公司_上海明星经纪公司_明星代言公司_高娱文化传媒官网 > 新闻中心 > 娱乐资讯

太多历史题材改编剧,无底线摧毁国人文化三观

信息来源:高娱传媒 发布时间:2018-06-12 15:05:48

当前电影市场更多瞄准的是80后90后这部分人群(似乎很多文化产业都是如此,在实现理想和现实生存两个选择面前,文化艺术产业也不得不选择最具消费能力和潜力的人群),而随着观影人群年龄段不断走低,电影市场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都已经发生了惊人的改变。

明星经纪公司姑且简单地把电影题材背景划分为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那么囿于现代题材涉及很多话题禁忌,电影审查敏感且严格,除了小市民生活中的家庭琐事题材和爱情题材的卿卿我我外,反观历史题材却在电影审查层面又过于宽松。这就导致了今天要说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题材的改编电影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质量却越来越差,很多简直可以算是“文化垃圾”而被遗忘,很多近些年创作的历史题材改编剧不仅完成了“穿越”历程,胡编乱造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神化“般的地步。

譬如2018年初推出的一部基于三国早期历史背景而改变的电影,不仅魔幻玄虚,而且历史人物既有的鲜明特征荡然无存,笔者看了影片前面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已经不忍再直视,人物性格和特征与历史记载和人们通常的认知出入太大,所以果断删除弃剧,由此才有了以下一些感慨。

历史题材电影,可以基于历史文化背景,但绝不应通过篡改历史,糟蹋历史,混淆历史,搅乱文化而求博得市场、票房,这无异于哗众取宠。

我们不屑于说什么电影产业高大上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至少在构思题材、情节、剧本的阶段,应该是有底线有原则的,而不是随意、无厘头肆意地篡改历史。历史是盖棺定论的史实,尤其是那些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包括千百年来为世人所公认的既成事实。但是影视创作者却往往不这么想,他们才华横溢,有着不羁的心灵,“基于历史,创作历史”或许才是他们的出发点。但历史是可以创作的吗?很显然,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历史题材改编剧也应本着有限度、有原则、负责任(社会效益)的立场去演绎和创作,而不是一味地无底线地博眼球,抢票房。尊重史实,是搞好文化创作的基本原则底线;无视历史,随意胡编乱造只能表明创作团队的无知,遭到唾弃。

基于历史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应该有限度进行、适可而止,不应成为一种刹不住的文化风尚。

明文记载的史实和事件、人物向来是个严肃话题,不容篡改(学术上可以质疑)。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学习严肃历史的人生经历不过那么短短几年在校时光,很多人本身就对历史概念和常识不感兴趣,认知模糊。而步入社会之后,大量接触视听传媒,其中尤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最多,接触频繁,对人们的影响最大,如果社会里到处都流传着各种篡改历史的影视剧,人们通过谈论、交流而加以刻意传播错误(已经分不清真伪)的历史观,那么长久下去,对于中国文化的正史将是一种群体性质的认识挑战和颠覆,至此,黑的有可能变成白的,错误的、歪曲的有可能变成“伪正确”的,这才是篡改历史的题材剧所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危害,不应引起重视吗?

所以,对于影视制作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改编历史的题材剧目,终将贻害无穷。

篡改历史不需要想象力,想象力应该对准未来未知的世界,而不是过去。好的影视题材靠的是想象力和构思能力。而不是篡改(100%贬义词)史实的能力。

篡改过去,这个本事,谁都可以做到,就看你有没有勇气,有多大勇气,也许对某些影视创作人、制作人而言根本不需要勇气,因为他们天生本性就具有这方面篡改的潜质,高手在民间,民间多能人,这种在文化世界里搅混水的取向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不篡改,毋宁死!

如果我们把今天当下当作一个节点,那么我们人类的想象力通常应该指向的是明天,是未来,而对于昨天发生的事根本就不需要、不应该去想象,那样只会是凭空的和徒劳的。曾经,杜撰历史的人往往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而对于影视制作人、编剧而言杜撰只是为求票房、收视率和收益而别用用心。

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人的想象力确实思维受限,个中原因就不再细说。而西方电影的创作想象力往往超越常人(观众)的想象力,给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的感觉,虽然西方文化世界也有不少篡改历史、人物的影视剧,但是往往是正反两方面声音会为此而激辩,且最终主张尊重历史排斥作品的一方往往会占据上风。反观国内似乎过于沉寂,歪曲史实,随意改编的历史剧得不到应有的批判和声讨,见怪不怪作祟,主流的声音也没有被自然而然地放大,这种潜移默化侵入文化肌体的毒瘤正在慢慢侵蚀文化的正统渊源,让历史变得模糊不清和易混淆、被曲解。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话题、人物、事件、故事多得数不胜数,太多人看过《西游记》(86版)、《红楼梦》(87版)、《三国演义》、《水浒传》这几部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事实证明,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往往是那些尊重事实,创作严谨,刻画细腻的历史题材剧,因为根据人们的认知心理学的特征,人类是都愿意强化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否定自己既有的认知,成功的影视剧多数都是基于人们认知的强化和相互呼应。当然也有改编剧是成功的,但是难度颇大,多数改编剧都是无功而返或前功尽弃、半路夭折。

能呼风唤雨的张角,却一对一打不过一个俊男小生——曹操,这形象要是出现在《西游记》里还略微能接受,篡改历史固然可以做到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但改编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人物形象更易导致自毁票房长城。

还记得吴宇森出品的史诗电影《赤壁》(上、下)吗?这部电影投入颇大,演员阵容强大,但上下两集前后上映后中国票房总共只进账了区区5.8亿元,可谓只为呼风唤雨而来,结果却以惨淡收场。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看了上集就没有(看)下文(下集)了(题外话:《太平轮》更是有始无终,至今有上无下)?应该不在少数,不然怎么会下集票房收入远低于上集呢(本应更高才合理)。

实际上,《赤壁》这部电影对历史、人物的还原程度至少还能本着尊重历史史实,力求还原本来面目,只是人物刻画就显得不够严肃、严谨,很多人把该片看成了幽默娱乐片,而不是史实题材的严肃影片,这是它最失败的地方。结果就是让关注这一题材的观众大失所望,直接导致放弃观影下集。

有人说,星爷的《大话西游》系列电影也是历史题材改编剧,人家就很成功嘛!成功确实不假,但是严谨地说《大话西游》系列并非历史改编剧,本身《西游记》就是文学创作的结晶,并非板上钉钉、盖棺定论的历史史实,所以何谈史实改编?而《大话西游》也实则是一部现代剧,不过是借用了一些历史文学当中的背景和人物题材,基于已有作品改编再创作,和多个版本的《鹿鼎记》如出一辙,手法不一而已。

基于金庸小说《鹿鼎记》而改变的影视作品太多太多,深入人心,粗略统计从70年代开始推出的影视作品(只是同名的)就有八部之多。虽然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故事背景是设置在了清朝顺治年间,但韦小宝这个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出来的,所以现世里的人对他的印象完全出自金庸先生的小说,但在小说中对韦小宝形象的描写恰好又比较弱化,反而是对其人格的描写更为耗费笔墨。这也为后来的影视再创作加工预留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我第一次看《鹿鼎记》是90年代初用家里的录像机翻来覆去看了多遍周星驰搞笑版的电影——《鹿鼎记》(1992),但更多的人喜欢的是梁朝伟(1984)、陈小春(1998)或张卫健(2000)扮演的韦小宝。而最新版的黄晓明版(2008)韦小宝似乎却鲜有被提及。这说明什么?一旦历史人物形象已经在一代或几代人心中树立起牢固印象,想要改变无异于比登天还难。而韦小宝本就是由现代人创作而生的人物角色,所以导演现在即使再去改编创作也无妨一试。

但是,如果你把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关公、张飞、诸葛亮等等太多典型化的历史人物形象和经历的历史事实来个从头到脚的颠覆,比如刘备风流倜傥,甚至还是武林高手,关公也没有了美髯须,刘关张三人俨然就是一个美少男组合穿越到了古代,那么这就属于不负责任,自不量力的尝试,必然会对民族、群体文化带来冲击。

而如果太多的文化创作都是基于这样一种立场、视角,那么长久下去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在日后将会是惊人的破坏。所以不得不引起重视和关注,最终刹住这股乱改编之风。

历史是一个人认识世界,建立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共通、共融的基础,大量的历史改编题材影视剧搅乱视听,纯粹娱乐化,缺乏对历史的尊重,对社会的破坏力潜移默化,应该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



明星代言在线咨询